新阳镇化家村“第一书记”邓浩学

邓浩学,男,中共党员,2009年参加工作,县人社局档案信息科科员。2015年7月-2018年3月担任临平镇马里村驻村“第一书记”。2020年2月至今担任新阳镇化家村“第一书记”兼驻村工作队队长。

先后荣获市县两级“优秀第一书记”、“最美扶贫干部”、“扶贫好青年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——新阳镇化家村扶贫概况——

  • 化家村基本村情

化家村位于县城以西,紧邻107省道,距新阳镇政府2.5公里,辖三个自然村十一个村民小组,全村现有农户726户3250人,干部7人、党员61人,其中流动党员16人,全村耕地面积4313亩,主要经济作物为苹果、小麦。

全村在册建档立卡贫困群众95户360人,2016年脱贫17户73人,2017年脱贫13户56人。2018年脱贫42户151人, 2019年脱贫11户45人,(2014-2015年脱贫享受政策的为5户23人)剩余7户12人。

  • 精调研、摸村情,确立扶贫工作思路

作为驻村“第一书记”兼工作队长,邓浩学上任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进行深入调研,摸准村情村况,打好脱贫攻坚前站,确立扶贫工作思路。

他坚持从实际出发,创新工作思路,着力培育适合当地的主导产业,解决内生动力。结合村情,提出“强组织,建产业,求外援”的工作思路,试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化家村村情的扶贫工作新路子。

近年来,邓浩学同志始终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,对标党中央和省、市、县委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,切实履行好驻村“第一书记”责任,做到压力传导到位、政策宣传到位、民情摸底到位、村级规划到位、措施制定到位、难题破解到位、重点帮扶到位,切实落实“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”,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,确保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。

始终准确把握“六个精准”对症下药、精准施策,做到既不降标准,又不务虚功,既注重数量,又兼顾质量。长期坚持奔波于“精准扶贫”第一线,勇当扶贫先锋,用实际行动,为脱贫攻坚献出微薄之力,受到了群众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。

  • 抓党建、重宣传,奠定坚实组织基础

他始终靠前行动,强化党建引领,多措并举解决化家村基层党建薄弱、扶贫缺乏带头人的问题。

积极带领村党员干部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、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鼓励大家在脱贫攻坚战斗中,做标杆,树榜样;组织成立化家村联合党支部,同帮扶单位县人社局党员同志、帮扶责任人定期召开“三会一课”, 并按组织要求,做好党员积极分子培养工作。6月23日,在化家村委会隆重举办了庆祝建党99周年暨村级优秀党员评选活动,当几十名党员在一起重温入党誓词时,好多人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,此举极大地提高了村级党员的积极性,为以后的党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。

扶贫先扶志,治穷先治愚。他注重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教育,通过大力开展“不等不靠,艰苦奋斗”、“精准扶贫,不养懒人”等思想培训会,积极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,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。向帮扶单位人社局争取资金,制作各类党建及有关精准扶贫政策宣传牌,让村民及时了解国家最新帮扶政策营造良好氛围。

  • 厚产业、解难题,激发脱贫内生动力

为了培育适合该村的主导产业,激发脱贫的“内生”动力,他坚持“政府引导,群众自愿,社会参与”的原则,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,让化家村呈现出“户户要发展, 全村要致富”的精准扶贫氛围。

争外援,夯基础,确保精准帮扶到位。

为了早日帮助该村走上致富道路,他借力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,积极奔走,争取外援,夯实基础,确保帮扶到位。

当听到新希望集团要来乾县、礼泉、武功三地投资种猪养殖基地,邓浩学及时和省优秀“第一书记”孔庆海同志取得联系谈合作项目,虽然经多方努力,由于建厂条件过于苛刻,村级一般用地达不到面积,最终没有达成协议,但总结不少好的经验和办法,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
和村“两委”班子积极对接县扶贫局为化家村争取生产路11.7公里,灌溉渠4公里,多方协调资金60余万元建成占地35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,极大地解决了群众在生产、出行过程中的诸多不便。组织“四支队伍”认真走访全村贫困户95户,详细记录了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,及时对接相关部门,利用帮扶单位的优势,帮助符合条件、有需要的贫困户申请公益性岗位或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等。

邓浩学始终认真践行“一切依靠群众、一切为了群众”的理念,切实帮助和解决贫困群众在生产、生活中的实际困难,他勤于学习、廉洁自律,时刻保持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应有的清正廉洁形象。

他乘势而上,坚定信念,履职尽责,勇当先锋,不断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,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,列出问题清单,一项一项整改清零,一户一户对账销号,切实把短板补得再扎实,把基础打得再牢靠,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,确保化家村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。

——化家村·驻村工作队

超拼网丨第一书记丨编辑:沐云白


   扫码下载超拼网APP体验丨扶贫助农我们在路上